历史上有哪些传奇人物
历史上传奇人物很多,有古代的,现代的。我最敬佩的是伟大领袖毛,他从一个普通农民的子弟成长为一国领袖,到走上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成立了!
古代医生一般擅长干什么
古代十大名医: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葛洪、孙思邈、钱乙、宋慈、李时珍、叶天士。
董卓进京后,为什么要废立皇帝
董卓进京后,为什么执意要废掉汉少帝刘辩而改立汉献帝刘协呢?我们一起来看:
董卓进京的背景: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爆发,天下大乱。汉灵帝去世后,掌权的大将军何进立了自己妹妹何皇后生的儿子刘辩为皇帝,就是汉少帝。但是何进和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势如水火。
何进为了诛杀宦官集团,又怕自己的实力不够,就以皇帝的名义招驻扎在西北的军阀董卓进京,协助自己消灭宦官集团。
董卓进京的过程:
董卓接到命令后,欣喜若狂,马上带兵前往洛阳。在半路碰到了狼狈的汉少帝刘辩和皇子刘协等人。询问后得知原来是宫中发生大变故,大将军何进被宦官设计杀害,何进手下的人冲进宫中捕杀宦官,造成皇宫大乱,皇帝因此。
董卓得知事情的原委后很高兴,保护着皇帝一行回到了皇宫。
董卓进京的后果:
董卓进京后倚仗兵权唯我独尊,大权独揽,对反对他的大臣随意杀害。手下的士兵也在城中胡作非为,洛阳百姓苦不堪言。
不但如此,董卓还不顾大臣的强烈反对,执意汉少帝刘辩,改立刘协为皇帝,就是后来著名的汉献帝。那么,董卓为什么一定要刘辩而改立刘协呢?原因有四点:
一:董卓确实喜欢刘协。董卓在进京的路上第一次碰到皇帝一行时,皇帝表现得唯唯诺诺,胆小畏惧;而刘协却镇定自若,侃侃而谈,有一种君临天下的风范,从那时开始,董卓就有了废立皇帝的想法。
二:拥立新帝,巩固权力。立了新皇帝,董卓自己就是最大的功臣,能够加强自己在朝廷的地位和绝对的权力。
三:旁敲侧击,杀鸡儆猴。董卓的意思就是我连皇帝都能随意废立,何况你们这些大臣。从而借废立皇帝之举树立权威,警告群臣。
四:董卓还借此收买人心,打击异己。通过废立皇帝可以知道哪些人是拥护自己的,哪些人是反对自己的。对拥护自己的人加官进爵,对反对自己的人残酷打压。
汉灵帝刘宏是怎样的一个人
汉灵帝刘宏的简历
汉灵帝刘宏( 156年-189年5月13日),生于冀州河间国(今河北深州)。是汉章帝刘炟的玄孙,曾祖父是河间孝王刘开,灵帝世袭早逝的父亲刘苌解渎亭侯的爵位,母亲董氏。
公元167年(永康元年),汉桓帝刘志驾崩,皇后窦妙临朝问政。桓帝无子继位,窦妙与其父窦武等商议,最终选择了刘宏继承大统。窦妙派侍御史刘儵守光禄大夫、奉车都尉曹节等人前往河间国迎接刘宏登基。
公元168年(建宁元年)正月,刘宏随迎驾队伍抵达雒阳城外夏门万寿亭,由窦武率文武百官迎接。次日,刘宏继位,改年号建宁,以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及司徒胡广三人共参录尚书事。追尊父亲刘苌为"孝仁皇",陵墓为"慎陵",母亲董氏封为"慎园贵人"。
大将军窦武因定策刘宏继位有功,其族人加官进爵,从此窦氏外戚权倾一时。窦武依赖太傅陈蕃主持朝政,而陈蕃大量启用在第一次党锢时受处罚的士人,二人在不久后即达成一致意见,密谋铲除宦官。
八月,窦武指使尚书令尹勋等并逮捕黄门令魏彪,为进一步宦官罗列罪名。九月七日,窦武返回家中休息,而尹勋秘密写给窦武的奏章被长乐五官史朱瑀获得,事情泄露。朱瑀将此事通知宦官王甫、曹节等,众宦官歃血为盟,当晚发动。史称"九月辛亥"。至次日清晨,宦官取得全面胜利,窦武、陈蕃等人均被灭族,未被处死的族人则流放到交州。窦太后则被迁徙到南宫云台居住。
公元169年(建宁二年)三月,尊慎园贵人董氏为孝仁皇后。七月,破羌将军段颎大破先零羌于射虎塞外谷,东羌全部被平定。
公元171年(建宁四年)正月初三,刘宏行元服,大赦天下。七月,立宋氏为皇后。
公元172年(熹平元年),太傅胡广逝世。朝议以杨赐、刘宽、张济三人教授刘宏。同年,勃海王刘悝被中常侍王甫指使他人诬陷谋反,下狱。
公元177年(熹平六年),王甫联合太中大夫程阿构陷宋皇后以巫蛊刘宏,随即宋皇后被废,死于暴室。
刘宏执政期间,多为蛮族、妖道在偏远地区叛乱,被卢植、臧旻、朱儁等人平定,刘宏认为天下稳如泰山,便安心享乐,鲜问政事。
公元179年(光和二年)四月,中常侍王甫及太尉段颎下狱而死。十月,司徒刘郃、永乐少府陈球、卫尉阳球、步兵校尉刘纳密谋诛杀宦官,事情泄露,都被下狱处死。
公元180年(光和三年),刘宏力排众议,立何氏为皇后。何皇后父亲何真被追封为车骑将军,舞阳宣德侯;母亲被接入宫中居住,封为舞阳君,大哥何进和二哥何苗也被招入朝廷担任要职,何氏家门荣极一时。
公元184年(光和七年),太平道教主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天下八州太平道教徒揭竿而起,州郡失守,朝廷震动。刘宏在北地郡太守皇甫嵩及中常侍吕强的建议下,宣布解除党锢,组织军平定叛乱。至年底,由皇甫嵩、朱儁等人率领的军剿灭各地黄巾军,刘宏为表天下安宁,于是改元中平。但同时,凉州的北宫伯玉、李文侯、韩遂、边章等人又起兵叛乱。
公元185年(中平二年),刘宏先后派皇甫嵩、张温前往凉州平定叛乱,不但没有平定,反而让凉州叛军越发壮大。
公元187年(中平四年),凉州沦陷,凉州刺史耿鄙、汉阳太守傅燮先后战死。同年,渔阳郡人张纯、张举联合乌桓在幽州发动叛乱,斩杀护乌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天下此起彼伏的叛乱,让刘宏逐渐从西园享乐中走出来。
公元188年(中平五年)十月,刘宏在雒阳平乐观举行阅兵仪式,自称"无上将军",骑马持剑检阅。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二月,皇甫嵩在陈仓大败凉州叛军王国等人。三月,幽州牧刘虞平定张纯叛乱。四月十一日(5月13日),刘宏在南宫嘉德殿逝世,年仅三十三岁(按刘宏继位时年十二,则驾崩时应为三十三岁,《后汉书》误作三十四岁),谥号孝灵皇帝。其长子刘辩继位,是为汉少帝。六月十七日(7月17日),葬于文陵。
战争中阵地前的尸体去哪了
衡阳保卫战打到1944年7月16日的时候,第十军已是死伤惨重:预备第10师伤亡90%、第3师伤亡70%、第190师只余400人,而配属给方先觉指挥的暂编第54师只剩下一个营的兵力。在正南和西南方向的山地上,日军虽然夺取了第一道阵地,却也付出了惨重代价,用“尸横遍野”这个词毫不为过,而紧急撤至二线阵地的第十军各部,也无时间无可能带走战友们的遗体。
第十军最有效果的战场发明就是“方先觉壕”,它的加强版是在阵地前的外壕中,自一半高的位置布下铁丝网并挂上铁刺猬,所以冲锋的日军一跳下去就被暗器所伤,又被铁丝网缠住无法隐蔽,而此时守军则摸近投弹,壕内日军大半被炸死。不过也有后遗症,就是日军的尸体会逐渐填满壕沟,成为后续部队逾越的通道,因此在激战时分,没有哪一方会考虑尸体的存在。
日军冲上高地后会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垒建战斗工事,以防被第十军的机枪扫射和进行对射,而遗弃的守军尸体就成为最后的材料,第十军工兵营老兵梁岳昆在战后曾经回忆张家山的战斗:“子弹打在人身上的声音肯定是跟砖石不一样的,被打成蜂窝的尸体有战友的,也有的,但是还是战友的多”。
老兵梁岳昆说:“后来一想,就觉得对不起战友,人都死了,还要被打好多枪,一想到这事,眼泪就忍不住,但当时阵地上都是尸体,也找不到别的东西了,那年夏天的张家山,不敢想”。由于是进攻我军防守,阵地一点点被攻克和蚕食,第十军部队一步步后撤,所以在这方面第十军确实比较吃亏。
衡阳保卫战虽然历时47天,但并非天天都在打仗,由于需要补充、物资和人员,期间日军实际上共发动了三次总攻击,前两次攻击失败后,都会停下来进行整补。比如第一次总攻是6月28日开始的,打到7月2日深夜只占领了少数外围阵地,伤亡却高达5000余人,平均每天损失1000人以上,并且炮弹也快打光了,于是第11军司令横山勇叫停了进攻。
在停战间隙,日军就会派人去阵地前搬运尸体,以便弄回来集中火化,这些“搬运工”是不带武器的,出于人道主义精神,第十军自然也不会射击。同样,我方也会抓紧时间清理阵地上的战士遗体,也不会开枪开炮,毕竟他们的搬运工们仍然在我方的火力范围之内,这也是战场上的约定俗成,但是新的战斗一打响,所有这些事情又重新归零。
主攻张家山阵地的是日军第116师团黑濑平一大佐的第133联队,这个甲级师团的三个步兵联队都被加强到4000人以上,黑濑联队在炮火的掩护下以中队级为单位轮番发起百人级冲锋,在“方先觉壕”之前弃尸累累。该联队先后有五任大队长、十一个中队长毙命阵前,打到最后衡阳城破时,第133联队残余官兵不足300人,基本就是被泰山军剔成一副猪骨架。
每次阵地丢失,负责张家山防守的预备第10师都会出动部队在夜里反击,打到后来预10师已无兵可派,于是前文所述的军直属工兵营两个连奉命驰援,7月17日组织夜袭以恢复阵地。暗夜里山上伸手不见无指,双方士兵经常被脚下的尸体绊倒,工兵们只能靠摸军装来辨认敌我:棉布军装是自己人,卡其布就是,如此杀到天亮时分“伏尸没胫,阵地上已无可插足之处”。
然而天亮也就意味着日军的空地火力继续来袭,所以是没有条件清理尸体的,工兵们必须隐蔽起来躲避火力杀伤,7月的衡阳酷热难耐,一些不及清理的尸体很快腐烂,对两军士兵的意志力都是极大的考验,纷纷称之为“灼热的地狱”。毫无人性的日军,因为久攻不克还曾经多次使用毒气,使战场上的情况更加惨不忍睹。
其实城外的日子也不好过,当时中美联合航空团大致掌握了制空权,每天均以战机支援衡阳战场,所以在不发动进攻的时间里,日军士兵都得猫在交通壕或者洞穴里,黑濑大佐的隐蔽部下面,就有第十军来不及带走的战士尸体,日本人也仅仅是在上面铺了一层土。战争的残酷,远超我们今天的想像,日军在衡阳伤亡数万,第十军牺牲7000,战场上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1944年的衡阳保卫战第十军是虎头蛇尾,而最漂亮的防御作战其实是1941年底的长沙守城,当时的方先觉还是预10师师长,两天两夜硬顶日寇精锐第3师团,终于让敌人掉头而逃,尸体也来不及仔细处理。第十军转入追击后,薛岳和参谋长赵子立从岳麓山下来,乘车视察战场,在八角亭看见大批日军尸体,赵子立慨然:“不是万不得已,日军不会扔下尸体,都会聚在一地焚烧,可见逃得狼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