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神秘的组织
粘杆处(血滴子) 创建者:大清雍正皇帝。 职能:皇帝直属特务机关、组织、情报组织。
康熙大帝的四子爱新觉罗胤禛,在九王夺嫡惨烈的斗争中,逐渐看透了手足亲情; 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势大力强,不断向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施压, 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况下,四王爷胤禛暗中招募江湖中的刺客,创立了一个直属于他的情报组织“粘杆处”。
粘杆处由胤禛直接管理,除胤禛与十三王爷胤祥之外,粘杆处不听从任何人的指挥调遣,康熙皇帝也不例外。
粘杆处人员大多数来自于胤禛一手调教的包衣家奴和誓死效忠十三王爷的江湖高手, 在胤禛精密的布置安排下,整个朝堂的文武大臣都在粘杆处的严密监视之中, 藏在暗中并假装与世无争的胤禛,实则掌握着北京东西南北四大城区的一举一动,粘杆处是胤禛获取情报的主要来源。
粘杆处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血滴子”,血滴子是一种残忍的武器,为粘杆处的标配, 血滴子的外形与清朝的“官帽”相似,以革为囊,囊内安装着数把利刀, 血滴子一旦扣在人头上,使用者在启动机括的瞬间便可轻易取人头颅, 无头的尸体不容易辨别身份,可以伪造假死、仇杀,因此受到了粘杆处的青睐。
粘杆处,顾名思义原本是胤禛府上,专门负责“粘蝉捉鸟钓鱼除虫”的服务组织,雍亲王府内有一些高大茂盛的树木,每但夏秋两季便会有鸣蝉聒噪之音,惹的胤禛不得好生休息,阴沉好静的胤禛便指派一些身手灵活的家丁操杆捕蝉, 胤禛创立粘杆处之后,为了掩人耳目,便让们在平日里化装成粘虫捕鸟的家奴,胤禛将仇家们视为“虫、鸟”足见他的格局与狠心。
传说胤禛登基成为雍正皇帝之后,朝中政局不稳,八王一伙仍有谋权篡位的野心,为避免曾经粘杆处的元老级成员泄露机密,雍正对粘杆处展开了大规模的换血活动, 曾经为雍正办事的粘杆处成员,尽数被杀!九族皆被诛尽!真可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雍正皇帝去世后,深知一切的乾隆皇帝为了抹去雍正皇帝污点,便解散了粘杆处。 实际上乾隆手下的组织更加残忍……
创建者:大清康熙皇帝 职能:特种部队、组织、王牌保镖
康熙末年,九王夺嫡的大战愈演愈烈,八爷党与四爷党你争我夺,大有举兵逼宫的架势。 年迈的康熙安稳的住在畅春园中静观其变, 一方面,四爷党手下年羹尧坐镇川陕手握重权,可阻碍漠北大营的数十万兵马进京勤王(保护皇上)。
另一方面,八爷党伪造太子手谕,调换了京师防务,将保护畅春园的丰台大营掌握在自己手中,企图发动兵变逼迫康熙传位, 在千钧一发之际,康熙的眼眸中闪过一丝杀意。
康熙传令南书房大臣张廷玉,拟制密诏“狼覃”进驻八大山庄,保护畅春园。 狼覃接旨后,率三万大军穿过丰台大营,直入八大山庄,张廷玉紧绷的心终于稍有放松。
狼覃大军作为康熙的王牌部队,不受任何军令控制,部队由康熙的心腹大臣狼覃将军指挥, 狼覃大军由八旗精锐所组成,康熙亲征准格尔时,狼覃大军作为直属禁卫军保护康熙的安全。
相传狼覃将军是康熙勤鳌拜时,保护康熙的贴身侍卫,康熙铲除吴三桂之后秘密组织了一支直属部队,作为“皇权最后的屏障”。
这支部队秘密驻扎在密云、古北口、山海关一带, 如果关内发生兵变,狼覃大军可以在不受皇诏的情况下入关保护康熙安全, 血洗任何敢于挑战康熙皇权的蝼蚁,丰台大营的六千人马在三万狼覃大军的铁蹄下,只能沦为绞肉。 相传康熙驾崩后,狼覃大军便神秘消失了……
有人说狼覃大军根本不存在,也有人说狼覃大军只效忠于康熙,康熙狼覃在,康熙亡狼覃亡……
古代君主的威严,并非全部显露在权力上, 权力者施恩情给下属,无数死士为了报君臣之恩,而形成一个强大的护盾, 这才是帝王真正的可怕之处,燕云十八骑如此,狼覃大军亦是如此。
创建者:南宋·茅子元 职能:半僧半俗的秘密的教派、反清组织 白莲教起源于宋朝,创建者茅子元。 茅子元19岁便落发出家,信仰佛法,以教化世人为理想。但他发现的“落发出家”对有家庭、亲属且有社会责任的普通百姓来说是一个阻碍, 茅子元提倡“俗修”,修行者可以娶妻生子过常人生活,而不必落发出家,茅子元得到了下层民众的认可,白莲教逐渐走向组织化。
白莲教以思想为主,规定教内人员不能杀生、偷盗、、饮酒,最早的白莲教导人向善,是一个十分“正经”的教派。
到了元、明、清三代后,白莲教由于教众过于庞大,而产生戒律松懈,宗派林立的现象,且大多数教众文化水平低,所信奉的“神”有“另类”的性质, 白莲教供奉的“血佛”、“骨佛”,成为正统的所批评的对象,人们对白莲教的认知开始转变为。
清朝时期的白莲教极为兴盛,全国各地达数十万,大多数抱着“反清复明”的决心酝酿。
然而白莲教却并不能完完全全的被认定为“”, 白莲教是隐藏在封建帝王社会下的一种“病毒”, 当封建社会的“机体”处在健康情况时,“病毒”并不会产生影响, 一旦君主昏庸无道百姓民不聊生时,白莲教这个“病毒”就会发作,与其说是“不如说是讽刺封建文明的一种进步。
普京出名在哪
普京是在前苏联解体,国内政治,经济一团糟的背景下接手了一个乱滩子,他向前苏联保证用二十年時间还一个新苏联。普京执政后干了几件让世界称道的漂亮大事;首先苐一件平息了国内車臣叛乱,使俄罗斯出现了一个稳定的社会局靣,为俄罗斯恹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苐二,收回了国有资源,把原来把持着国家资源的商业巨头进行了彻底清算,使国有资源重新又全部回到了国家所有,使俄罗斯的经济命脉得到空前发展。、第三,随着前苏联解体,原事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乌克兰投向了西欧,乌克兰所属的克里米亚是前苏联重要的海軍軍事基地,随着北约东扩,美国在波兰的軍事佈暑不断加强,严重威胁着俄罗斯西部边界地区安全,普京别无选择,冒着美国和西欧的强大压力,一夜之间派兵收复了克里米亚,重新占领了这个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的軍港,巩固了西部边界的安全,从此,俄罗斯受到了美国的全靣经济制裁和西欧各国的经济封锁。在重压之下,普京这条铁汉没有屈服于美国和西欧,着力发展自已的优势产业,依靠先进于别国的軍工产品,一方靣状大自已的軍事实力,一方靣加强軍火出口生意,同時依赖本国地域辽阔,石油,天然气的绝对优势,向周边国家大量出口石油天燃气,也赚的盆满钵满,状大了本国经济实力,极大地改善了民生事业,受到俄罗斯广泛爱戴。国际上普京也能拳脚大展,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帮助巴薩尔一举收复百分之九十以上领土,关健時刻敢于亮剑。赢得了世界的称颂。
你认为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女人是谁
我认为是武则天,因为她是历史上的唯一的女皇。
在如今的,普京是不是受益最大的人
毫无疑问,普京是最大赢家。是俄罗斯在中东唯一的立足之地,这也正是俄罗斯不遗余力保住阿萨德的真正原因!(谢邀请)
明朝未解之谜之朱允炆下落大揭秘,情况究竟如何
朱棣靖难军入城,攻进皇宫,而朱允炆从此下落不明,这确实是明代的第一未解之谜。若对明史有所兴趣,确实该对于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的下落有所了解,因为这个“未解之谜”还是非常有趣的。
先看看一首《逊国后赋诗》:
“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环拱,夜漏无声水自沈。遥相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传说这是朱允炆写的一首诗,这首诗确实写出了逃亡在外的人的无奈心境和悲叹的情调。据说,万历朝时,内阁首辅张居正曾将此诗呈献给万历皇帝朱翊钧阅读。
当时,仅11岁的朱翊钧曾向首辅张居正问及关于建文帝的下落,而张居正回答说:“国史虽不载此事,但故老相传,言建文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人无知道。至正统间,忽于云南邮壁题诗一首,有‘沦落江湖数十秋’之句。有一御史觉其有异,召而问之。老僧坐地不跪,曰:‘吾欲归骨故园。’乃验知为建文也。御史以闻,遂驿召来京,入宫验之,良是。是年已七八十矣。莫知其所终。”(参看《明神宗实录》)
若这一段记录是真实的,那么,这表露了几个重要信息:其一,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张居正没有办法给朱翊钧一个明确的答案;其二,张居正表示,传言建文帝是削了发穿上和尚服从密道走了,没有人知道去哪儿;其三,后来,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年间,云南出现了“沦落江湖数十秋”的诗句,御史觉得有蹊跷,想召老僧来问,而老僧却坐地而不跪,说要归骨于故土。因而发现,原来是建文帝,入宫验证后,确实是建文帝,当时一有七八十岁,但后来就不知所终了。
建文帝(剧照)
这一段记录倾向于这一一种看法:建文帝靖难之军入城后,并没有死在宫中,而是逃走了,后来还当了和尚。那么,这是建文帝在“靖难之役”后的真实下落吗?
建文帝是死于宫中或是由密道,清代史学家也不没有明确结论,乾隆四年史官编修的《明史·恭闵帝本纪》曰:“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或云帝由地道出亡。”这记载用一个“或”字,记录了两种说法,表明当时也还没有确切的结论。
关于“死于宫中”的说法主要是依据这明史说记载的关于“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的说法(参看张廷玉《明史·第一册成祖本》)。
此外,《明太宗实录》第九卷在记述“奉天靖难事迹”时,还记载着:燕军攻陷京师之后,朱允炆“遂阖宫自已焚燃。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而朱棣登基之后,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上亦曰:“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明实录·太宗实录》)
还有,《明史·建文皇帝本纪》也记载着:“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云帝尸,越八日壬申,用学士王景言,备礼葬之。“还有:“上入宫,忽火发,皇后马氏暴崩,程济奉上变僧服遁去。燕王遂入宫。因指烬中后骨以为上!”
可是,这些记载仍是让人存疑的,并没有明确证据能说明朱允炆是“死代宫中”。这是因为:其一,朱棣当时并没有能确定从火中拉出的尸体就是建文帝本人,而是“诡云帝尸”,而且,还提到燕王入宫后将皇后的尸骨作为皇帝的尸体,匆忙下葬。有了认为关于朱允炆被烧死在宫中是朱棣编出来的谎言,其目的是为了使他自己登基更顺利,以建文帝的死来消除朝中反对他即位的阻力。其二,史书中记载着朱棣登基之后,还派出胡灐、郑和等亲信大臣前往各地追寻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这恰恰证明了靖难军攻入宫中时,朱允炆并没有被烧死,否则,朱棣就没有必要费尽周折派大臣四处密查朱允炆的下落。
正如史学大家孟森在《建文逊国考》进一步所说的:“成祖命中使出其尸于火,已验明的系建文,始以礼葬,则何必疑于人言,分遣胡濙、郑和辈海内海外,遍行大索二十余年之久?”
建文帝画像
因而,比较多的人相信关于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下落的第二种说法,即“出家为僧”之说。而关于朱允炆,有描绘得很形象、很具体的。
比如,当时,在燕军攻进都城之后,随后进入皇城,而建文帝知局势已不可挽回,他只有一死,他欲以死殉国。此时,皇帝身边的内侍突然想起太祖曾留下了重要遗物,专为应急准备的。朱元璋在临终前留下一个红铁箧,嘱咐内侍在国难时打开。
内侍知遇到国难了,遂取来铁箧,大开来看,见箧中藏有度牒三张,写有名字,一名为“应文”,一名为“应能”,一名“应贤”,并有袈裟、鞋帽、剃刀等。建文帝见后叹曰:“此乃天数!皇祖早知有此劫难,因而作此安排。”建文帝遂命翰林编修程济为他落发,而吴王教授杨应熊、监察御史叶希贤也相继落发,而后他们分别成了应文、应能、应贤。建文帝的亲信大臣齐泰、方孝儒等见此情景,痛哭流涕,表示愿誓死相随,而建文帝认为,众人皆有家小,坚决不允跟随。随后,放火焚烧了宫阙,只带走七岁的太子朱文奎、少监王钺及翰林待诏郑洽等九人一同从秘密地道逃出。
关于建文帝从密道逃出后,离开皇宫之后的去处,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一说是建文帝化名为“应文”后,出城,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或匿于穹窿山皇驾庵,直至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才病亡,亡后葬于庵皇驾庵。
另一说是建文帝先是逃往云贵地区,而后辗转于南洋,以避开永乐朝搜寻大臣的追查,据说,在大理还有朱允炆的后人。
还有一说是建文帝逃到了湖南,隐栖于九嶷山的龙回寺,传言龙回寺还存有一些能表明建文帝曾在那里待过的遗迹。
建文帝(剧照)
可是,以上这三种说法均缺乏有实证价值和充足理由的证据。比如,关于匿于穹窿山之说,主要是因为穹窿山有福臻禅院,而朱棣的军师姚广孝曾在那里当过主持,传言是姚广孝在“靖难之役”后拒绝官爵厚禄,辞别朱棣,隐于穹窿山归隐禅寺中,而他秘密保护了逃亡的建文帝,乃是心有愧疚,藏文帝是报恩。此说的证据有:一是拈花寺后的小山冈只准许帝王、僧宗归宿营养,不能随意侵扰,且山口有“三皮村”,乃是“三避村”之意。二是《苏州府志》《木渎小志》里均有“建文逊国曾稅驾于此”“积翠庵、一名皇驾庵,明建文帝逊国时曾稅驾于此“等记载,且有记载称:“姚少师道场在焉,相去数武,有皇驾庵一片地,犹称隐僻......相传建文帝逊国曾稅于此也。”(张有誉《积翠庵纪略》)三是穹窿山下有一条小径称“万人泾浜”,其苏州方言为“犯人泾浜”,据说当时为避免皇坟消息泄漏,造墓匠人全是犯人,墓造好皆被杀死,埋于浜下。四是当地发现了两块“皇驾庵”的碑刻。但所有这些“证据”,皆是带着联想,并非确凿证据。至于辗转于南洋之说和隐栖于九嶷山之说亦证据不充分,令人难以信服。
此外,还有建文帝晚年归燕都之说,一是传言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吴诚遇到一位年已六旬的老人,老人自称是建文帝,因为张三丰说他经历了四十年的痛苦经历,修德已满,可以返国了,因而建文回到了都城。二是王鳌《震泽纪闻》有记载,有一位御史遇到一位老僧,当道而立,任左右呵斥,他岿然不动,御史后来知是建文帝,随即被送回燕都,而英宗唤老吴亮来辨认,老僧随即认出了吴亮直呼其名,吴亮假装否认,而老僧笑着表示,当年他在便殿吃鹅,将鹅肉掉地上,吴亮手提茶壶,趴在地上用嘴叼起,难道会忘记吗?吴亮立即扑跪,泣不成声,知道老僧即是建文帝,后来,老僧在宫中安度晚年,死后葬于西山,号称“天下大师”,据说,后来有了在颐和园后的红山上找到“前明天下大师之墓”墓碑。不过,这两种说法也只是传说,或根据野史闲言而传播的,没有确凿证据。
据说,建文帝在后,去过一些地方,后来,逃到了云南武定的狮子山,并在山上的正续禅寺出家修行。武定狮子山被誉为“西南第一山”,便是因为建文帝在那里待过。在正续禅寺内的大雄宝殿上,其楹柱上刻着一副楹联,很有意思,可以看出所指的是建文帝的事,对联曰:
“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信然皇觉旧;
叔负侄,侄不负叔,八百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
“西南第一山”
正续禅寺的寺内还有惠帝祠阁,阁内彩塑三尊僧像,位于中间的一尊身披袈裟,背靠龙椅,据说就是建文帝。除了楹联、塑像外,正续禅寺内还有与建文帝有关其它一些遗迹,如“龙凤古柏”“龙隐庵”“月牙潭”“礼斗阁”等,后来,还有一块“帝王衣钵”的牌匾。
“帝王衣钵”匾
有人注意到,清朝在修订《明史》时,便记载着建文帝可能到过云南,因而记载有:“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此外,康熙年间的《武定府志》中也有记载曰:“建文帝,止于狮山正续寺数十年。”这种种迹象给人一种比较可信的印象,建文帝或许真的逃到云南狮子山,并极可能在正续禅寺修行过。
另一有很有影响的说法是,认为建文帝闽东,这是综合《明史》、查继佐的《罪罹录》、闽东野史,特别是当地的一些古迹而得出的结论。
这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于明建文四年(1402)在燕王朱棣大军攻陷入宫城后,成功,在后,起先曾想聚集力量想复辟再登基,但被,后来避难于避难于雪峰寺,最后出家在支提寺修行,而去世后葬在上金贝山上的古墓里。
首先,建文帝之所以最后会逃亡到宁德,是因为他幼年时有一位老师叫周斌的就是宁德人。周斌曾任中都国子司等职务,而朱元璋在世时,常经常让太子朱标到中都凤阳学习,因而,朱标与周斌很熟悉,周斌后来成了朱允炆的老师。京都被燕军攻陷时,周斌正在宁德老家守孝,这有可能是建文帝逃亡于宁德的原因。
而且,宁德民间还流传过一出闽剧称《建文帝哭师》,其唱词说到建文帝失去皇位后,很后悔不听周斌教诲,因而逃到宁德,后来周斌去世,建文帝常到其老师墓前哭拜,诉说心中的悔恨。这一出戏或许是建文帝曾过宁德的佐证。还有,宁德境内山丘遍布,交通不便,容易封锁消息,建文帝逃亡至此,比较安全。
其次,建文并非一下子就到宁德的,而是经过了曲折的路途。先是乘船到达京都的神乐观(今光华门外),的人很几路行动,建文帝与程济、郑洽等人南下浙江,而叶希贤、杨应能等人扮作建文帝的替身,往不同方向而去,以迷惑追兵;建文帝等经秦淮河,进入胭脂河,再到溧水,而后,他们经溧阳、宜兴到达太湖,不久,到了苏州、吴县(明、清《苏州府志》《吴县志》对建文的踪迹皆有记载)。在吴县停留一阵子之后,建文帝等人沿着京杭大运河抵达杭州,然后再经富春江到达浙西。入冬后,他们到达浦江县,呆在郑宅镇的郑洽家好长一段时间。但是,第二年的元宵节建文帝在观灯时被认出,因为认出了人跪拜建文帝,因而泄露了行踪,一个叫陈忠的举报,官兵围郑宅,建文帝等藏于枯井中,躲过一劫。之后,建文帝等离开浦江,经金华、丽水而到达浙南刘伯温的老家青田县,在此遇到了刘伯温的大儿子刘琏,正是在刘琏的指引下,建文帝等人离开青田,从温州出海,沿着海岸线南下,才到达宁德,在“金溪里濂坑村铁沙溪”的地方上岸。宁德期间,建文帝曾积极筹备力量,准备复辟,但后来没有能成功,便潜往福州的雪峰寺。据说,在雪峰寺期间,还恰巧遇到了郑和,建文帝劝郑和助他起事,而郑和哭着表示不能够,随之离去。(参看査继佐的《罪惟录》)。后来,建文帝辗转于支提寺等寺庙,而圆寂后,便葬于上金贝村山上,现今,这一座古墓称为“上金贝古墓”。
宁德支提山疑似建文帝陵寝(上金贝古墓)
再次,“上金贝古墓”相传是一位姓金的墓,但却碑上却刻着“禅师之塔”,这非常奇怪,疑是建文帝墓。
在宁德金贝村山上,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古墓,民间流传说这是一座姓金的的墓,可是,后来发现,墓刻落款是“御赐金襕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当地的文史材料里没有能发现关于这一座姓金的墓的记载。后来,经过南京大学明史研究专家潘群、明史学者马渭源等的考察,认定该古墓为浓缩版大明皇家陵寝,也就是建文帝陵墓。
上金贝古墓最初发现时的样貌
一是该墓规制与格局具备明初皇陵特征,采用宝山明楼制,构建及纹饰隐含明帝陵规制,官帽椅状主陵、龙形石刻墓手、舍利塔须弥座、横向如意云均显现墓主系明初皇室成员。而墓埕台阶层级、墓台砌石层级、舍利塔基座砌石数均隐现“九五”之数。
二是该古墓的墓刻落款“御赐金襕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其含义是在暗示,墓主是一个得到皇太祖御赐龙袍袈裟的,同时也是皇太孙的历经沧桑的朱姓王孙和尚。所指的还是朱允炆。
三是该古墓舍利塔的莲花基座造形与安徽凤阳明皇陵及淮安盱眙明祖陵的莲花座造形完全一致,这种造形在明朝只有朱家可以使用;古墓前的金水河、金 水桥,古墓建筑的龙刻构件,怪异的墓制,宏大的规模,加上冒着犯下“大不敬”重罪的风险而不署建造年代,这些迹象表明,墓主该是大明第二位皇帝建文帝。
上金贝古墓
最后,据瑞迹寺所传下的住持释性化的说法,建文帝在宁德时,曾有一次与朝廷对抗,僧兵死了很多人。释性化的说法是,当时,永乐帝发现了建文帝踪迹,便派兵前来,而寺中3000多僧兵拼死抵抗,最终全部阵亡,尸体就被埋在附近山沟里,瑞迹寺也被毁坏。后来,僧人重建瑞迹寺时,考虑到戾气太重,因而在放生池中放入九个大缸,并每日诵经亡灵。而且,在永乐朝中期,在闽东通往周边的浙南、闽中的古官道两侧,曾有数十座寺庙(如瑞岩寺、香林寺、屏南灵峰寺、宝岩寺、周宁灵鹫寺、云门寺等)在同一个时期遭到毁坏,至今宁德及其周边地区的荒野中还留存有石柱、石槽、石碑等。而地方史志记载有“集体毁寺”现象,但却语焉不详。这很奇怪,被认为可能与抵抗官兵来剿灭建文帝有关。
史书称建文帝惠帝天资仁厚。与建文、永乐同时的朝鲜国王李芳远曾评论说:“大抵人心怀于有仁。建文宽仁而亡,永乐多行刑杀而兴,何也?”大臣赵浚回答:“徒知宽仁而纪纲不立故也。"(《朝鲜王朝实录·太宗实录》卷8,四年九月十一日条)确实,朱允炆过于宽仁而不谙熟武力,所以,败于朱棣之手,最后,却不知所终了,令人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