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 首页 > 手游攻略 > 详情

地铁离去里海蹒跚怪 长枪管(《拯救大兵瑞恩》开头的抢滩登陆真的符合军事学吗)

文章来源:编辑铺作者:远邦软件园发布时间:2023-07-24 11:26:13

《拯救大兵瑞恩》开头的抢滩登陆真的符合军事学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拯救大兵瑞恩》是非常真实的。

这是大话题,简单说一说。

在美军5个主要登陆点中,《拯救大兵瑞恩》登陆的奥马哈是难度最大的。

这里附近都是90度的峭壁,仅仅在其中一段有沙滩存在。

然而,沙滩距离高达30多米峭壁并不远。

在美军登陆之前,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德军,已经在这里修建了坚固的工事。

除了大量的铁丝网、水雷、地雷和反坦克拒马以外,海岸上有16个坚固的大型碉堡,配有射界极好的机枪和反坦克炮。

在峭壁上还设有暗堡,配有机枪、迫击炮,甚至还有88毫米火炮,具有很强的火力。

在稍后的悬崖上,有6门155毫米海岸炮,用于对付海军军舰。

6月6日凌晨,美军20艘军舰,开始对奥马哈滩头进行了长达40分钟的炮击。

因知道德军装备155毫米海岸炮,军舰距离很远,炮击精度极差,最大的贡献是摧毁了一些铁丝网,引爆了一些地雷。

在美军登陆之前,空军高达480架B-26轰炸机飞来轰炸。

然而,由于奥马哈滩头果断,轰炸机防止误伤,延迟投弹。

结果大量炸弹全部落在峭壁之后,只炸毁了一些二线的工事和火炮,一线德军防御工事基本完好。

于是,美军就等于一头钻进了德军的火网中。

本来由32辆水陆坦克先登陆,然后配合步兵用火炮摧毁德军工事,减少伤亡。

然而,6日当天风浪很大,西翼的27辆水陆坦克下海就沉没,只有5辆蹒跚登陆,迅速被德军的反坦克炮击毁了2辆。

于是,在没有坦克支援下,步兵只能用人肉去和机硬拼了。

美军士兵跳下登陆船以后,立即陷入德军的火网中。

他们需要在1米多深的海水中,艰难行走100多米,离开大海;然后,他们还要通过接近300米的海滩,才能赶到鹅石修建的堤岸。

然而,整个滩头每一寸土地,都在德军机枪、迫击炮和88毫米火炮的火力覆盖下。

其中,最可怕的就是德军的MG42机枪。

德军的机采用三点射和扫射配合,将美军士兵如同收割的麦田一样,一片片扫倒。

虽然美军军官在登陆前,一再强调要分散前进。

然而,缺乏经验的美军士兵在巨大恐惧下,本能的会聚拢起来,成为德军的活靶子。

在整整2个小时内,美军几乎没有人能够冲上堤岸,全部被射死或者炸死在海水或者海滩上。

当时德军MG42机枪疯狂扫射,有的机枪连续3根备用枪管都变得通红。

美军已经有数千人伤亡在滩头,到处都是尸体和垂死挣扎的伤员,到处都是惊叫和,比地域还恐怖。

美军第1集团军司令布莱德利打算放弃在奥马哈的登陆,让美军第5军后续部队在犹他海滩或英军的滩头上陆。

在登陆美军被单方面的关键时候,美国海军表现了大无畏精神。

海军军舰发现滩头战友死伤狼藉,寸步难行,决定冒险相救。

17艘吃水较浅的驱逐舰,冒着被155毫米海岸炮炮击的危险,冲到距离滩头仅仅700多米处,开始支援炮击。

在这个距离,德军155毫米炮只需要一二炮就可以重创美军驱逐舰。

但此时,美国海军已经顾不上了考虑这些,先冲上去再说。

在驱逐舰火炮的准确炮击下,德军海滩的工事一个个被摧毁。

此时,英军战斗机也飞来,但因敌我距离太近,它们不敢投弹射击,只是指引军舰火炮。

最终,到了中午,滩头的德军工事全部被摧毁,只剩下峭壁上的暗堡还在顽抗。

已经有一个连的美军,爬上峭壁。它们惊讶的发现,原来德军155毫米炮竟然是木头模型。

幸亏是模型,不然这17艘驱逐舰早就被摧毁了。

双方激战到黄昏,美军才勉强消灭峭壁的德军,部分德军举白旗投降。

美军由此大体占领奥马哈海滩。

一天激战,美军仅仅战死的就有2000多人,伤亡总数高达5000多人。

在这么小的滩头,付出这么巨大的伤亡,在美军历史上是没有过的。

相反,面对美军2个师的攻击,奥马哈德军仅有第716海防师的1个团个第352步兵师的1个团。这2个团德军都是很垃圾的部队。

二战工业为什么很落后

我们现在说工业不行,指的是重工业。

不是说一点工业基础都没有。

轻工业方面,还是有一定建设成就的。

也正是因此,新建立之初,国内才会产生到底是优先发展轻工业,还是优先重工业的讨论。

如果优先发展重工业,基础几乎没有,发展难度大,出成绩也慢,费力不讨好。

相比较而言,轻工业已经有一定基础了,优先发展,出成绩较快,能立竿见影。

后来讨论的结果,大家都知道。老一辈人不畏艰难,优先搞重工业。尽管困难重重,但仍然做出了傲人的成绩。

那么,为什么新刚成立,就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只用十年就初步实现工业化。

而北洋和国民统治了三十多年,却不行呢?

这个问题说起来很复杂,这里只说一个关键原因,那就是对于统治者而言,搞重工业建设,不划算。缺乏做这事的动力。

重工业不比轻工业,这个星期建厂房,下周买机器、原材料回来。牵根电线进厂,招呼工人启动机器,产品做出来,马上拿去卖钱,就能收回投资。

发展重工业,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耗费巨大的财力和物力,短期还肯定看不到效益。费力不讨好。

就拿造枪炮来说。

想要造枪炮,先得学会发电。没有自己的电厂和电力传输网,没有大量的电能,机器压根都无法运转。

有了电,只是第一步。后面的钢铁冶炼,材料加工和检测,一个比一个难。

如果所有生产设备都要自己制造,那难度就海上天了。

当然,搞工业化也不是什么都非得自己造。

当年清搞洋务运动,设备就都是买的。

那个年代,没有现在的技术壁垒。只要银子给的足够多,什么都可以在国际上买到。

机器设备可以买,技术可以买,甚至工厂和工人都可以打包买回来。并不一定要自己制造设备,培养人才。

实际上,苏联的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之所以能“少走弯路”,十年就立竿见影,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苏联买买买,直接从西方获取了现成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既然苏联可以,当然也可以。

只要舍得投钱,把设备买回来,人才高价聘过来,基建搞好,一样可以自己生产。

然而,的稀烂是渗透到骨子里的。

对于民阀而言,再怎么“少走弯路”,也需要自己“走路”。

而自己“走路”这个事,恰恰是统治者不能接受的。

为什么不能接受呢?

因为统治者,深受“买办”阶级影响。

买办的利益,很多时候与统治者挂钩。

所谓“买办”,就是现在的“代购”。

这些“代购”者,赚了钱,就存外国银行。他们只对钱效忠,对祖国是没有感情的。

如果为了搞工业化,把大量的钱都投入到了发展工业上,导致进口商品减少,买办无法再从代购过程中,赚取高额差价。这对买办阶级而言,是接受不了的。

所以自己搞制造,买办群体肯定会反对。继而影响决策者。

看到这里,有人会感到疑惑:自己造,打好基础,不是一样能赚钱吗?若能出口,可能还赚的更多。为什么当时的统治者就不能逼迫买办阶级妥协,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也很简单。

因为时期乱呀。

袁世凯做总统,仅四年就被气死了。

之后的黎元洪、冯国璋、段祺瑞、徐世昌、曹琨、张作霖等,都没有熬过四年。

北洋军阀的统治基础,基本就是没有。

今天我兵强马壮,我就是总统、总理。

明天我被打败,我就是下野闲人一个。

连总统、总理的任期都没有保障,没功夫搞建设。更何况是各衙门的负责人。

其实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北洋时期,敢搞重工业的,都是统治时间比较长的地方军阀。

比如东北的张作霖,山西的阎锡山等。

反倒是入主北京的直系、皖系军阀,在建设上没什么建树。

相比于北洋,后来的国民时期,统治基础算是比较稳固的。比如集团,对东南地区的控制就比较牢固。

可能管不了全国,但在江浙沪那一亩三分地搞重工业建设,他还是可以的。

而也正是因此,在“黄金十年”期间,还真的让下面的人,制定了一份关于发展工业化的规划方案。

只是很可惜,由于阻力太大,这份工业发展规模最终没能落实。

来自哪里的阻力呢?

主要有三点。

首先,最大的阻力就是自己。

他为了扫清异己,和派系打,和红军打。打的财政严重赤字。

没钱了怎么办?只能借钱打。

钱全被拿去打仗和还债了,哪有发展工业基础的资金?

为了钱这个事,的小舅子宋子文还与他争执过。

争执的结果是打了宋一巴掌,气的宋当场辞职走人。

宋撂挑子不干后,他另一个姐夫孔祥熙继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

孔祥熙这个人,半官半商,对敛财有极高的。再加上蒋让他接宋的班,就是让他解决财政赤字问题的,他干不好就得滚蛋。所以他担任财政部长期间,专心敛财,供打仗。

所谓的工业发展方案,就被他束之高阁了。

后来宋子文官复原职,却性情大变,不再提建设,专心敛财,垄断资源,沦为买办。很大一个原因就被姐夫一巴掌打飞了理想。

在宋看来,天下是姓蒋的,你老蒋自己都不关心国计民生,我凭什么还忧国忧民?

第二大阻力,来自地主。

发展重工业,除了领导层有魄力,财政要有钱外,土地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无论是办工厂,还是建矿场,都需要大量土地。

等工厂运转了,矿场开工了,原材料和制成品的运输,又需要公路和铁路。

而修路,又需要占用更海量的土地。

干啥都要用土地,那土地从何而来?

的土地,在地主、富农、以及中小自耕农的手里。

主要的,还是在集中在前两者手里。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土改,国民得花多少钱把土地从地主、富农手里买过来?

而且,人家地主、富农愿意卖还好。

死活就不卖呢?就跟现在印度一样,要修高铁,地主、农民死活就是不卖地。

原定2022年通车的印度高铁,征地征了四年之久,结果征到现在都没完成。更别说是开通运行了。

这还搞个鬼的重工业?

搞工业化,本来就费钱。

打仗,财政本来就赤字。

如果连征地也是一件巨麻烦的事,那国民的那些大员,谁还愿意为此而操心?

既然如此难搞,那干脆不搞了。把经营权卖给洋大人,让给洋人搞去。

额外一提。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大部分完成了工业化的大国,当年都搞过土改,或者类似于土改的运动。

比如英国的圈地运动,美国的西进运动,麦克阿瑟在日本的全方位改革。

只有通过改革,把原有的土地所有权打破,工业化才了大规模铺开的基础。

有些国家没有搞过土改,但也有土地强制征购法令,比如德国。

一个国家想搞好工业化建设,肯定是要伤害一部分利益的。这无法避免。

第三个阻力,就是前面说的买办。主要是当时的江浙财阀。

江浙财阀是南京国民的金库。正是他们出资,用真金白银支持了清党,蒋才获得国民党总裁的地位。

所以对江浙财阀的利益,非常重视。

而江浙财阀获取利益的,主要就是垄断渠道,让自己成为和英美列强沟通的中间人,从贸易中获取暴利。

小到老百姓用的生活品,大到国内军阀需要的武器装备,只要国内不能生产的,需要从英美进口的,都得先找他们。因为只有他们才有采购权。

比如江浙财阀的代表人物虞洽卿,他资助上台后,得到蒋的回报。抗战期间,利用上海难民救济协会会长身份,垄断粮食等资源的进口,囤积居奇,大。

还有沦为买办后的宋子文。当年曾有人建议国民投资,建设属于人自己的抗生素生产线。结果宋子文却说:美国的盘尼西林都吃不完,还用自己生产?

言外之意,自己在中间有利益。要是抗生素国产化了,自己还赚个鬼?

像这种买办阶级,其实现在也有。

比如前些年,“美国良心”公司的CEO杨某某就曾说:外国的芯片多的是,买就行了,我们还用自己做?

言外之意,我们“美国良心”公司与国外商政两届关系极好。我们不愁买不着。

看这套说辞就知道了,买办,永远是最不希望自己国家有完整工业体系的一群人。

如果他们影响力弱,倒还好。

如果他们影响力强,那简直是灾难。

而很不幸的是,这些人在当年,偏偏就是有影响力的势力。

1930年代,曾有实业家瞅准商机,想入局钢铁产业。结果被南京国民一纸禁令驳回。

买办们自己不发展,也不准别人发展。

国民由这样一群人控制,想发展的重工业和制造业,无异于痴人说梦。

写到最后。

1944年,美国政治家威尔基访华(曾代表共和党参与1940年的总统大选),在接待期间对威尔基表示:不需重工业,仅希冀能成一三义体制之工业即足。

这话被当时陪同的军令部长徐永昌记录在了自己的日记中。

可能,当时的是真的丧失了在搞重工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