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 首页 > 手游攻略 > 详情

全境封锁2迅速反应功勋(一怒之下斩杀徐晃,又多次另谋新主,孟达的结局究竟如何了)

文章来源:编辑铺作者:远邦软件园发布时间:2023-07-04 12:55:57

一怒之下斩杀徐晃,又多次另谋新主,孟达的结局究竟如何了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孟达降魏后,为什么又要反魏

孟达本是蜀将,受刘备养子刘封节制。由于刘封跋扈嚣张,把孟达的私人乐队都占为己有,孟达一怒之下,给刘备留了一封信后,便向曹丕投降了。孟达降魏后,深受魏文帝曹丕的赏识与宠幸,与尚书令桓阶、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等交情不错,这些年也混得有模有样,坐镇魏蜀吴三国边界附近的新城,监视蜀国与吴国的一举一动。

不料世事难料。几年后,曹丕驾崩了,桓阶、夏侯尚等人也相续过世,孟达风光的日子也一去不返。他开始受到新权贵的排挤,内心郁郁寡欢。孟达是个有心机的人,隐隐感觉曹魏帝国已经容不下他了,不如早作打算,便暗地里与蜀、吴两国保持联络,这也是希望在必要的时候,能得到蜀、吴两国的帮助。

第二,孟达与诸葛亮秘密往来

说实话,诸葛亮不喜欢孟达这样的人,反反复复,唯利是图,哪有君子风范呢?讨厌归讨厌,值此特殊年代,多一个朋友总是多一个敌人好吧。于是他写了一封密信给孟达,劝他归降。孟达不由得心里一动,他对诸葛亮有好感,当年他的刘封,就是在诸葛亮的坚持下被赐死。

双方互通,来回几次后,孟达暗中答应诸葛亮:时机一成熟,自己便起兵响应。然而,诸葛亮却看透了孟达,他只是在盘算着利益的最大化:是投靠蜀国呢,还是投靠吴国,或者自己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呢?

为了逼迫孟达趁早起兵,诸葛亮耍了一个诡计:他故意把孟达要起事的消息泄露给魏兴太守申仪。

第三,申仪向朝廷举报孟达

申仪是什么人呢?孟达的死对头。

孟达与申仪的矛盾由来已久,两人势同水火,毫不相容。究竟他们结了什么怨,以致如此深仇大恨呢?

起初孟达是蜀国大将,申仪是魏国官员,他哥哥是魏国上庸太守申耽。孟达率兵攻打上庸,申仪与他的哥哥放下武器,向蜀国投诚,后被封为西城太守。后来孟达投降魏国,反过来攻打蜀国,这时身为蜀国官员的申耽、申仪哥俩只好又投降了魏国。你想想,申仪两次被孟达攻打,两次投降,颜面全失,要不是自己投降得快,说不定都成孟达的刀下之鬼呢。

政治斗争是尔虞我诈的,各方都有自己的盘算。孟达迟迟不起兵,诸葛亮派一个名为郭模的部下,假装向申仪投降,和盘托出孟达的阴谋。诸葛亮的用意是很明显的;逼孟达速速起兵,宣布脱离魏。

申仪获悉孟达图谋不轨,心中大喜,报复的机会来了,快马向朝廷检举揭发,同时告知驻扎在宛城的司马懿。

第四,司马懿设计稳住孟达

司马懿一看,倒吸口凉气。

要是孟达叛反,魏国就麻烦了。孟达驻守的新城郡毗邻蜀、吴两国,有武当山作为屏障,地形险峻,要是得到蜀、吴的军事援助,不容易攻克。怎么办呢?军事决战,首先在于智谋决战,谋高者胜。孟达,必须快、准、狠,在他下定决心起兵之前彻底解决。现在孟达阴谋败露,随时可能起兵,必须先设法把他稳住。

怎么稳住孟达呢?

司马懿先是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决不相信孟达会,那都是蜀国人的反间计罢了。在信中,司马懿写道:“以前将军弃暗投明,脱离刘备,效力朝廷。朝廷把疆埸重任委托给将军,任凭将军规划攻略蜀国的计策,真可算是推心置腹了。蜀国上下,无不对将军咬牙切齿,诸葛亮早就想消灭您,只是苦于没有办法。如今申仪听了郭模的一面之辞,这种大事,诸葛亮怎么可能轻易泄露,郭模哪能那么容易得知内情呢?”

正当孟达焦头烂额,想要仓促起兵之际,司马懿的信不期而至。孟达阅信后不禁松了一口气,从司马懿的语气中可看出他对申仪的检举不以为然,这就意味司马懿的部队不会很快兵临城下。

第五,孟达对局势出现严重误判

现在孟达放心了,又打起太极,似乎为自己能在诸多势力之间游走而沾沾自得。他写了一封信给诸葛亮说:“司马懿在宛城,距离洛阳八百里,距离我这儿一千两百里。他听说申仪告发我要起事,定会先上奏朝廷。从宛城与洛阳一来一回,起码得拖上一个月。到时我的城池已经防守坚固,各军也做好准备。我这儿地形险峻,司马懿肯定不会亲自前来,要是派别的将领来,我根本就不担心。”

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孟达是比较忌惮司马懿的,明白此人老奸巨猾,足智多谋。但他还是过于乐观了,对形势做出两个致命的误判:其一,他相信司马懿不可能在一个月内发动进攻;其二,他认为司马懿不会亲自前来。

聪明反被聪明误。

当孟达为自己的判断沾沾自得时,司马懿的精锐部队正昼夜潜行,直杀奔新城而来。司马懿果然手段老到,他两手准备:在写信稳住孟达的同时,当机立断出动大军,绝不拖泥带水。有些将领提醒司马懿说,孟达与蜀国、吴国都有往来,应该先侦察其动向,再考虑动用武力。司马懿斩钉截铁地说:“孟达是个没有信义的人,现在正是他迟疑不决的时候,我们应该乘他还没下决心,先下手为强,迅速解决他。”

司马懿对人性有很深的认识,像孟达这种人,谈不上对谁忠诚,只在乎自己的利益罢了。只是孟达机关算尽,到头来还是栽了跟头。

第六,兵贵神速,司马懿杀孟达

司马懿进军之神速,远远超乎孟达的想象。

八天。

仅仅八天的时间,司马懿就兵临城下了。

孟达乱了阵脚,他赶紧写了一封信给诸葛亮,信中写道:“我起事才八天,司马懿就兵临城下,怎么如此神速啊!”言下之意,希望蜀国方面能给予必要的援助。然而,司马懿的快刀名不虚传,他没有拖拖拉拉,马上组织大军攻城。

当时孟达的城池三面临水,他还在城外修有木栅防御工事。不过,看似险要的地形根本没法阻挡司马懿的进攻。司马懿先声夺人,渡水后迅速攻破木栅,直捣城下。他知道必须速战速决,否则若蜀、吴派出援兵前来,势必陷入持久中。在他的严令之下,魏军从分八路,昼夜进攻。

在司马懿的猛攻下,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等人为了自保,打开城门向魏军投降。司马懿的部队冲入城内,擒杀孟达,把他的脑袋砍下送往京师。孟达麾下一万多名官兵被俘,全部押往宛城。

孟达自诩坚不可摧的城池,只坚持区区十六天就陷落了。

孙可望能力如何

前言:孙可望是南明唯一能够驱逐满清,恢复明朝江山的领军人物。

如果孙可望胸怀宽广,深明大义,那么,他一定可以带领南明军民打败清军,恢复大明天下的。

(孙可望画像)

孙可望是明末陕西延长地区的人。因家庭贫穷,孙可望参加了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与官军的战斗中,孙可望表现出色,深受张献忠的器重。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后,以孙可望为诸将之首。

1647年,清军进攻四川,张献忠遇袭而死,大西军伤亡惨重。在危急关头,孙可望会同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将领,同心协力,杀出重围。经过四将军会商,决策冲出四川,进军贵州、云南。

大西军顺利攻取了云南。从此,孙可望展现出了惊人的政治才干:

首先,孙可望在云南建立了稳固的统治,使得云南成为大西军以后抗击清军的坚实堡垒和后方根据地。

大西军平定云南之后,孙可望改变了张献忠以前的滥杀政策,积极争取云南士绅阶层的支持;同时严明军纪,对民众秋毫不犯;鼓励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经过两三年时间的恢复发展,云南秩序井然,社会安定,安居乐业;云南成为当时乱世之中的一片净土。

大西军也得到了休整;孙可望与李定国等将领一边加强训练,一边与云南的少数民族搞好民族团结,招纳大量少数民族勇士加入大西军,并且在他们的帮助下,建立了一支天下闻名的战象部队;在孙可望的努力之下,大西军恢复并增强了战斗力,成为一支后来令满清朝廷胆战心惊的反清武装。

(南明的象阵)

反观同一时期的大顺农民军,在李自成牺牲以后,群龙无首,混乱不堪。虽然后来也采取了联明抗清的政策,加入了南明朝廷。但是,大顺军始终不懂得建设根据地的重要性。他们归附南明以后,南明朝廷的官僚们对他们百般歧视,既不给他们安排驻军之地,也不供应他们粮饷;一旦大顺军就地筹粮,南明官僚立即给他们扣上“抢掠地方”的罪名,严加。

联明抗清之后的大顺军余部,数十万大军进退失据,最后四分五裂;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建立自己的后方基地,来提供人力、物力的充足保障。

其次,孙可望作为大西军的领军人物,他具有远大的战略目光,并不满足于割据一方。孙可望从全国大局着眼,决意率军北上,与满清争夺天下。

孙可望分析了天下形势,为了取得各地反清军民的支持,他决策联明抗清,加入了南明永历朝廷。

孙可望的联明抗清政策,并不像大顺军余部那样被动;而是保持了大西军的高度独立性。

在加入永历朝廷以后,孙可望没有受制于南明官僚,反而对腐朽的南明官僚阶层进行了大力整治。在大西军北上途中,孙可望对割据地方、不事抗清、祸乱地方的南明军阀也毫不手软,命令大西军对这些军阀势力进行严厉的改编整治,不服从改编命令的,一律就地消灭。

就这样,孙可望通过严厉的整治手段,使得南明朝廷做到了政令、军令的畅通无阻,有力地保证了抗清斗争的胜利进行。

而同一时期的大顺军,在联明抗清之后,处处受制于南明官僚,丧失了自我,被腐朽的南明官僚轻易地摆布于股掌之中。

大顺军由于政治经验严重不足,被南明官僚分而化之,四分五裂。郝摇旗、王进才等部竟然成为了南明官僚何腾蛟的鹰犬。在反正将领陈友龙奋力进攻清军之际,郝摇旗竟受何腾蛟的指使,从背后偷袭陈友龙的,打垮了这支反清生力军,导致宝庆等地得而复失。事后,南明官僚推卸责任,纷纷指责大顺军“贼性不改”,破坏抗清大业。

而李过、高一功在率领大顺军包围长沙,即将攻下城池的时候,何腾蛟又私欲膨胀,想让自己手下的南明取得首功,于是,何腾蛟利用自己督师的身份,强令李过、高一功等人撤往江西,放弃对长沙的围攻。李过、高一功竟然毫无反抗之力,遵令而去。结果何腾蛟拼凑的南明毫无战斗力,被清军打得大败而逃。罪魁祸首何腾蛟只剩孤身一人,束手就擒,被清军斩杀。

南明的反清斗争中,大顺军作为一支力量雄厚的,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根本原因就是大顺军中没有一位像孙可望这样政治才华出众的领军人物。

1652年,在孙可望的主持下,以大西军为主的南明对清军展开了大反击。刘文秀率军横扫四川,所向披靡,几乎收复了四川全境。李定国进军广西,攻取桂林,逼死了满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复广西全省。

由于大西军将领刘文秀骄傲轻敌,在保宁兵败,孙可望调令李定国会师湖南,迎击从北京赶来增援的正牌满洲八旗精锐。

于是,李定国率军转回湖南,与清军血战多天之后,佯装不敌,设伏围歼了轻敌冒进的满清八旗兵,斩杀了满清敬谨亲王尼堪。

大西军强悍的战力,令满清朝廷胆战心惊。大西军的反击,一度打得满清朝廷打算放弃西南七省,与南明划江而治。

(训练有素的南明)

可是,就在此时,孙可望身上的弱点暴露出来了。

1.孙可望心胸狭隘,他对屡立大功的李定国非常妒忌,竟然想要除掉李定国;从此埋下了内讧的祸根;

2.孙可望看透了永历朝廷的腐朽不堪,在身边部将以及一些无耻的南明官僚的撺掇之下,竟然起了自立为帝的野心;

由于孙可望未能审时度势,一心想要当皇帝,最终与李定国、刘文秀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内战,严重削弱了南明抗清的军事力量。

其实,孙可望完全可以像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待到击败清军,平定天下之后,再进行废立之事。可惜,孙可望太心急了,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自己只落得个千古骂名。

结语:孙可望是文武兼备的军政全才,擅长处理政务;军事能力次于李定国;而李定事能力强于孙可望,但是,在政务处理上,李定国远远不及孙可望。

如果孙可望与李定国精诚团结,同心协力,那么,满清是一定不能肆虐中华的。

可惜,历史就是历史,谁也无法改变。

苏联杀了多少日本兵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我们简单计算一下:

1938年7月30日张鼓峰事件,日军526人阵亡。

1939年5月诺门罕战役,日军8440阵亡。

1945年8月苏联全面攻击关东军,日军21000人阵亡。

三者相加,一共是3万人。

日本方面的数据为:29525人阵亡。

可见,苏联没有杀多少日本。

美军一个冲绳战役就杀死日军9.5万人。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在1945年之前,苏联和日本没有大规模作战。

张鼓峰事件双方兵力很少,日军只出动了15676人。

诺门罕战役,日军也只有75000人(实际参战的只有以23师团为核心的25000余人)。

由于日军出兵很少,所以苏联无法歼灭很多敌人。

到了1945年攻打已经面目全非的日本关东军时,苏军在1945年8月9日发动攻势,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在电台宣读终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并在翌日开始停火。

也就是说,苏联实际上只打了5天时间。

在日军宣布投降的时候,苏联的攻势停留在克什克腾旗——突泉——洮南——兴安盟——海拉尔——孙吴——宝清——林口——牡丹江,还在东北的边缘地区,没有占领任何一座中等以上城市。

同苏军交手的,只有日军9个师团2个独立旅团及各个国境警备队与苏军交战。其中只有第107、124、126、135师团以及国境警备队遭受了重创。

说通俗点,苏联还没怎么打,关东军就投降了。

其实,打垮日本的毫无疑问是美工。日本陆军根本就没有实行过北上政策,而是直接南下了。

所谓的60万关东军,在随后几年尽数南下和英美作战,甚至进入关内和作战。

到了苏联最后捡现成便宜的时候,面对的是一支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关东军。

不过,苏联占领东北和北朝鲜以后,对于世界格局影响极大,对于、朝鲜、韩国也有重大的影响。

扑克牌中的12个历史人物,分别都是谁

提到扑克我们都能想到斗地主,而在斗地主甚至很多扑克游戏中,除了双鬼外就是2最大、A第二,然后才是有历史人物的花牌K、Q、J。而K、Q、J分别是King、Queen、Jake翻译成中文就是国王、王后、侍卫。

福垊告诉您的是其实在15世纪之前,除了双鬼外,最小的是A,最大的是K,其次是Q,再次是J。又因为扑克每个点数又分为,黑桃、红桃、梅花、方片,扑克中黑桃(春)>红桃(夏)>梅花(秋)>方片(冬),故而有12位历史人物,他们分别都是谁呢?

四大国王——King——K

【黑桃K——大卫王】

大卫(约前1050年-约前970年)为联合王国第二任国王。大卫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蒙爱者。大卫除了是位雄才大略的国王外还是名文艺青年,他擅长弹竖琴,故而在西方的扑克上,K牌中他的人物形象就是手持竖琴的国王。

【红桃K——查理曼大帝】

查理曼(公元742---814年)他乃欧洲之父,他创建了查理曼帝国。赵武灵王曾经想把赵国一分为二,北部为代国分给赵章,南部为赵国分给赵何,结果导致自己饿死沙丘。不过他的梦想被查理曼大帝实现了,查理曼大帝将帝国分为三部分。到了查理曼孙子时,帝国分为三部分,就是今天的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这个还真有点像成吉思汗分封四大汗国一样。如果您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先扑克牌的查理曼鼻子下没有胡子,其实不是没有胡子;而是工匠在雕刻其像时,不小心给刮掉了,他也就成了唯一没有胡子的国王。

【梅花K——大帝】

(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即三世,他二十岁被拥立为帝,励精图治,积极扩张。吞希腊,扫埃及、破波斯,建立起来国土面积达50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竟然超过战国七雄的面积的总和,然而英年早逝,随即帝国土崩瓦解!

【方片K——凯撒大帝】

凯撒(公元前102年7月12日—公元前44年3月15日)福垊需要说明的是凯撒从来没有称帝,他的职务不过是

四大王后——Queen——Q

【黑桃Q——雅典娜】

雅典娜的意思就是雅典的少女,确切地说她不是王后而是女神,是纺织、智慧、艺术、战争女神。这也是她为什么手持利剑的原因,其他三位都是手持花朵什么的。她的父亲是众神之王宙斯,她的母亲是智慧之神墨提斯。他为十二神(宙斯、赫拉、狄俄尼索斯(或赫斯提亚)、波塞冬、德墨忒尔、雅典娜、、阿尔忒弥斯、阿瑞斯、阿佛洛狄忒、赫菲斯托斯和赫尔墨斯)之一。

【红桃Q——茱蒂丝】

我们有之好,欧洲也有英德之好。德国巴伐利亚美女茱蒂丝嫁给了英国的查理一世。查理一世是英国唯一一位被送上断头台的国王,但茱蒂丝并没受到株连,而是改嫁他人。大概因为她太美了吧,她曾以美人计打赢了战争。

【梅花Q——阿金妮】

爱德华三世三子后裔约克家族(白玫瑰家纹)跟爱德华四子后裔兰开斯特家族(红玫瑰家纹)为了争夺王位,最终爆发了玫瑰战争。最终兰开斯特家族胜利,为了避免纷争,两家实施联姻,由兰开斯特家族为王,约克家族为后。王后阿金妮手持玫瑰就是说明了冤家宜解不宜结的重要性。

【方片Q——拉结】

拉结是族长雅各的妻子。雅各为了娶到拉结,被精明的岳父拉班算计,他服侍拉班一共十四年。两人操劳了二十年,后来拉结生下约瑟后去世。去世原因——难产。

大内高手——Jack——J

【黑桃J——奥吉尔】

奥吉尔乃查理曼大帝的贴身侍卫,他出身高贵,其父为丹麦国王。那为什么王子不干而去给人家当保镖呢?因为查理曼大帝打败了丹麦王国,国王奥夫雷将奥吉尔当成送往法兰克福国。在法兰克福国,奥吉尔充任查理曼大帝的侍卫。后奥吉尔因误杀王子而回国,查理曼亲征,奥吉尔在丹麦抵抗了查理曼七年。在阿拉伯入侵欧洲时,两人和解。

【红桃J——拉海尔】

对拉海尔,也许我们不太熟悉。但我们都熟悉圣女贞德。拉海尔是法国国王查理七世的贴身侍卫,曾亲自指挥英法百年战争。他是贞德的战友,正是帅哥侍卫和美女贞德的联手才赶跑英军,收复了法国全部的失地。

【梅花J——兰斯洛特】

兰斯洛特又译郎世乐,他有两个亮点。第一,他曾男扮女装,诱敌杀敌,这敌人就他的老同事,他真是反花木兰道而行之啊。第二他曾跟王后温娜维尔有恋情,并且为了爱情,他反抗了他的老东家亚瑟王。说起来他跟亚瑟王关系也不错,因为他是亚瑟王养父的哥哥。在兰斯洛特的折腾下,王国土崩瓦解。最终王后做了修女,而兰斯洛特做了修道士。

【方片J——罗兰】

他是查理曼大帝贴身侍卫之首,因为诚实和功劳,曾被国王亲授宝剑,不是尚方宝剑啊。因为西方没那种说法。法国史诗《罗兰之歌》就是歌颂他的。方片J也有种说法是赫克托尔这个人。他也是王子,是特洛伊王子。这个有人介绍过,福垊也就不赘述了。

最后福垊在扑克的启示下,曾依据我国的五行、六十甲子、八卦而脑洞大开,做了个我们自己的扑克的示意图。扑克最多可以四人玩,而福垊这个扑克最多可以五人玩。

谢谢大家!喜欢请您关注和点赞以及评论鼓励,或者在评论区里详细指教。福垊都会一一回复,表示感谢和真诚回复的。

二战爆发前夕波兰海军舰船的集体逃亡计划为什么叫做“北京行动”

二战前夕,德国进攻波兰的企图已经非常明显。德国海军相比波兰海军占据绝对优势。而且德国拥有波罗的海南岸的绝大部分海岸线,德国海空军可以在开战后拦截逃出波罗的海的波兰军舰。

波兰海军“闪电”号驱逐舰,装备7门博福斯120毫米炮,在欧洲算是火力较强的一型驱逐舰

所以英国向波兰建议,将波兰最新式的3艘驱逐舰“闪电”、“雷霆”、“暴风”转移到英国。显然英国人有自己的小算盘:既然波兰作为推动德国进攻苏联的牺牲品地位已经确定,那么当然要把最精华的部分拿走供英国所用,英国皇家海军从来不嫌船多。

波兰人答应了英国人的提议,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在无法抗击德国的优势兵力时,波兰退守到国土东南部靠近罗马尼亚边境的所谓“罗马尼亚桥头堡”固守,事先转移出去的波兰军舰可以为从法国到罗马尼亚的运输船队提供护航。

北京行动示意图

3艘驱逐舰的撤离计划由波兰海军总司令约瑟夫·乌恩鲁格少将亲自制定,并将其装在火漆信封里交给了驱逐舰分舰队的各舰舰长。信封上写着:“南京或北京”(题主一脸懵逼,居然还有南京)。这是两个不同的方案,“南京”有事先设计好的时间和路线;“北京”则表示突况,立即起锚并由驱逐舰分舰队司令罗曼·斯坦基耶维茨海军上校自行确定路线和航速。

逃到英国的三艘波兰驱逐舰。只要还有坚持抵抗的军人存在,国家就不会灭亡

最后波兰人赶在德国进攻一天前启动了应急性更强的“北京”方案,于是驱逐舰分舰队一路上随机应变地避开了德国海军的拦截,顺利逃到英国。

那么,为什么会用南京和北京来作为撤离计划的代号呢?

乌恩鲁格海军少将,他送走了波兰海军的精华,自己却被德国人投进了监狱

制定撤离计划的乌恩鲁格少将在年轻时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一员(那时候波兰处于被瓜分状态,波兰海军部长就曾在沙俄海军服役),曾在“尼俄柏”号巡洋舰上服役。该舰则在远东待了几年时间,去过不少地方,乌恩鲁格因此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尼俄柏”号巡洋舰,该舰于1906-1909年游弋于沿海,“北京行动”的命名来源就与乌恩鲁格在的游历密切相关

1939年的正处于战争的相持阶段,北京和南京都已经军占领。想到波兰也会陷入这样的命运,乌恩鲁格触景生情,以两座沦陷的古都为撤离计划命名,既是出于对波兰未来命运的忧虑,更是希望撤出去的波兰军舰能够像放弃了北京和南京的一样,坚持抗击侵略者,绝不屈服。

“闪电”号博物馆舰至今犹存。该舰在二战中参加了83次巡航,执行了108次作战任务,参与击沉2艘敌舰,击伤3艘潜艇,击落4架敌机,击伤3架,但自身也三次严重受伤。一共有5名海军将士捐躯,48人受伤,是波兰海军的功勋舰

成功撤离的波兰军舰没有辜负少将的期望。在二战其余的时间里,转移到英国的波兰军舰随英国海军一道参加了历次战斗。“雷霆”号于1940年5月4日在挪威纳尔维克被一架德国飞机的炸弹击中,引爆了舰体中部的一枚鱼雷,随后爆炸沉没。“暴风”号驱逐舰于1960年退役,随后改为格丁尼亚港的博物馆舰。1976年“闪电”号退役后取代了“暴风”号的博物馆舰任务,后者在1977年解体拆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