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门城楼和箭楼的区别
前门是包括城楼、箭楼、瓮城、闸楼在内的一组完整的建筑。
古代骑兵是怎么攻城的
影视剧作中经常会有气势恢弘的攻城战,里面的人死伤无数的场景,给人以刺激性的视觉享受。其实,在古代,骑兵骑马一般是无法攻城的,一边要驾驭马,一边还要打杀敌人,不可能攻城。和步兵一样,他们只有到了城下后,才能下马攻城。步兵攻城一般使用云梯、攻城锤等攻城器械,骑兵攻城只能说起到一个奇袭的作用。
查阅史料,最早记录攻城的是《孙子兵法》:“伐谋,其次伐交,再次野战,再次攻城。”意思就是说尽可能的不要攻坚。由此引申,要攻城的时候,尽可能的要让城内守军降到最低限度。因此,古代士兵攻城总结下有以下几种方法:围城,火攻,地道战,水攻,土攻,噪音,间谍渗入等。
纵观古代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战役,用的最多攻城方法便是围城了。派兵包围,断粮截水,城内的人出不去,无法得到粮食来源,心生绝望后,自己开门投降。被敌军围城是可怕的,粮食一天天减少,体力一天天消弱。古代的战争史上曾多次发生因被围城而吃人肉的可怕事件。
其次是火攻。古代作战时,如果兵力足够 基本每2~3米城上至少会有一名战兵,后面的也有数名辅兵支援,防御薄弱的地方根本不会有。大型投石车的射程300~400米并且已经超过弓箭的射程了,石块可以破坏墙头,砸开垛口,散弹可以杀伤守兵,火弹可以在城中纵火 作用很大,尤其是心理上的大量的投石车攻城对古代的夯土或砖石城墙的破坏是很大的。
那种用爬城索的战术根本就是电影里的意淫,在守兵的眼底下爬基本会被射成刺猬的。
当然攻城用的武器也有很多,如攻城车、投石器、弩炮和投射器、撞锤、云梯等等。像投石机是冷兵器时代最强大的攻城器械,种类有许多,发射有人力、弹力、扭力、重力。另外,弩炮也是投石机的一种,虽然叫弩,但它的也是石头。
所以总的来说,古代的战役并不像影视剧作中看到的那般,场面规模宏大,攻城战基本上都是以攻破敌人的城而宣告胜利结束的。
古代烽火台如何部署传递消息
烽火台是古代以烟、火、旗、炮声等视听信号传递敌情的高台。又称烽台、烽燧、烟堠、烽堠。
烽火台有方、圆两种形式,建造规模、尺寸各个时期有所不同。构造形式有夯土打筑、石块垒砌、砖石砌筑,或内部夯上、外面用砖包砌。上建雉堞和瞭望室,还配备有燃烽用的火绳、狼粪、柴笼和防卫用的武器及其他日常用物,通常有4-6人驻守。这样的烽火台,已经可以作为长期守备的小型据点。守卫官兵发现敌情时,在烽火台上白昼施烟,夜间燃燧。起初烽火传递的信息是单一的,后来日趋复杂。《唐六典》卷五注云:“其放烽有一炬、二炬、三炬、四炬,随贼多少而为差焉”。《卫公兵法辑本》规定:“每晨及夜平安举一火,闻警举二火,见烟尘举三火,见贼烧柴笼”。明代在燃点烽火的同时,增加了用点炮传递军情的措施,按规定路线将信息传递给邻台以此来传递军情。
烽火台多建于山顶、高岗等视野开阔之处,间距不等,以能进行目视联络为准,并与交通线路相结合,或沿路设置,或沿江河设置,以便在警报出现后,能及时传递至各级指挥部,迅速派遣部队前往救援。秦汉以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基本与长城结为一体,构成了长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烽火台的布置均因地制宜,有的在边墙以外,向远处延伸,以监测敌人来犯的动向;有的在边墙以内,与关隘、镇所相连,便于及时组织作战反击;有的在长城两侧,紧靠城墙,利于迅速调动沿线戍边官兵迎敌;有的与王朝都城相联系,以便尽快向朝廷报警。例如,内蒙古赤峰汉长城遗址,在近250千米的长城线上,共有烽火台80余座,间距平均约3千米,最远的不超过5千米。一般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地段间距稍远,在山区间距稍近。烽火台设置多为沿线单个排列,也有少数两个并列。这一带的长城烽火台均在长城内侧,离城墙-般8-10米,远者不超过30米。烽火台均为圆形,直径-般为20米,小的15米,大的30米。现存残高-般为1-2米,有的高达5-6米。每个烽火台之间均能通视。